原文出自:http://epaper.ctfa2.org.tw/epaper110211/2.htm

賀歲片:從《雞排英雄》談起

「賀歲片」不僅僅是一部在春節檔期上映的影片而已。它反映了一個華語電影類型演化的生命週期,更具體而微地投射出華語電影產業的重心移轉。


      如果說走進戲院閤家觀賞「賀歲片」已經成為台灣人的過年習俗,可能有點言過其實,因為有更多人守在家裡電視機前看所謂的「首映片」;但當我聽到,我那做生意 忙到一年難得休幾天假的弟弟說,他打算年初二陪太太回娘家後,一家四口就殺回台中去戲院看《雞排英雄》時,我想到媒體報導,這片子在中南部的票房好過北 部,果然不是虛傳。《雞排英雄》的海報上有這麼幾個大字:「正港台灣賀歲片」。就在電影上映後的春節前夕,一篇影評提到《雞排英雄》:「今年賀歲片,土洋 大對決… …兔年的春節檔期,馬上收割了由《艋舺》所帶來的果實,《雞排英雄》將接棒成為賀歲代表,…」*;無獨有偶的,另一家報社也在隨後的一篇報導中,寫到 「《青蜂俠》開紅盤、《雞排英雄》緊追… …其它賀歲片也將加入戰局」**。即使你不是非看「賀歲片」不可的影迷,從這些春節期間的電影廣告文案,影評用語,和媒體報導所透露的訊息,對所謂「賀歲 片」的意涵,大概已經了然於胸了:「賀歲片」是一部在春節檔期上映的影片。但「賀歲片」果真僅止於此,它還有什麼特別值得一談的嗎?

      我們如對「賀歲片」一詞的內涵和來歷稍加考察,就會發現它不 僅反映了一個華語電影類型演化的生命週期,更具體而微地投射出華語電影產業的重心移轉。當一部電影的海報標榜「正港台灣賀歲片」時,它其實在提醒我們,「賀歲片」並非一種台灣原生的片型。「賀歲片」一詞究竟始於何時何地?據今(2011)年一月號《香港電影》雜誌(「總把新桃換舊符—香港賀歲片30年嬗 變」專題)的報導,30年前「賀歲片」就已經是「香港獨一無二的次類型電影」,它的「風格多是輕鬆幽默,題材多是喜劇動作,結局多是群星報喜齊歡唱,觀眾 看著舒心,導演圖個和樂,銀幕內外其樂融融」的電影。

      「賀歲片」作為一個華語(香港)喜劇電影的(次)類型,在 1982至1997年間進入成熟期。1981年農曆年出現的賣座電影《摩登保鑣》被視為香港「賀歲片」的肇始者,它的成功啟發了次(1982)年的《最佳 拍檔》(曾志偉導演,黃百鳴編劇,許冠傑、麥嘉、張艾嘉主演),將「賀歲片」的類型元素進一步明確化。在《最佳拍檔》出現之前,與新年相關的電影故事,且 具喜劇色彩的影片並非沒有,而是未被有意識地整合開發運用,並著意安排在春節期間上映,以求取影片最大的票房收益。

      1997年,幾乎就在香港主權回歸中國的同時,一場由泰國引 發的亞洲金融風暴,連帶地讓香港電影工業陷入低潮,就在這一年的春節檔期,由九0年代「賀歲之王」周星馳主演的《97家有囍事》上映了;同一年,一部有別 於港式無厘頭喜劇的中國(大陸)「賀歲片」《甲方乙方》,由導演馮小剛呈獻給大陸觀眾。(另一位九0年代「賀歲之王」成龍則在二年前(1995),藉由 《紅番區》的引進中國(內地)巿場,同時帶入了「賀歲片」的票房震撼彈。) 這一年內外在環境的變化,讓「賀歲片」在華語區的發展,開始轉向。

      《甲方乙方》上映後的六年,即2003年,為了走出金融風暴 和SARS導致的經濟低迷,香港與北京簽定CEPA,(香港官方英文名稱:Mainland and Hong Kong 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CEPA)中文名稱《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由於這個《安排》,更多的香港工作者走進中國內地,在「為人民 (幣)服務」之餘,也將它成熟的類型電影經驗帶進大陸,與此同時「賀歲片」開始多元化,它逐漸從它原生地香港的喜劇特質漫延開來,於是橘逾淮而為枳,「賀 歲片」作為一個具有形式與風格特徵的「類型」屬性逐漸淡化,反而作為「檔期」名稱的內涵逐漸普遍起來,以致如今許多人認為「賀歲片」不過是一部在春節檔期 上映的影片。

      不過,最近兩三年,隨著經典香港「賀歲片」的致敬之作(續集 電影)的回潮(如90年代初創造票房傳奇的《家有囍事》(1992)的翻拍之作,《家有囍事2009》、《花田囍事2010》),這系列的最近一集《最強 囍事》今(2011)年春節檔在大陸創下的銷售佳績,適時地提醒影迷重溫「賀歲片」作為一個類型的原貌。但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賀歲片」作為 「香港獨一無二的次類型電影」時代似乎已經一去不復返,取而代之的,在大陸有馮小剛的馮式賀歲喜劇片,在台灣可能就是像《雞排英雄》這樣的「正港台灣賀歲 片」了。

      「賀歲片」從一個具有一定意涵的類型名詞,逐漸蛻變為檔期形 容詞(如「賀歲喜劇」、「賀歲動作片」、「賀歲工夫片」、「賀歲黑幫片」… …「賀歲催淚片」、「賀歲災難片」),說明了類型作為一種溝通語言的多元性格:它不是電影工業、媒體評論、或觀眾用法任何一方說了算,它是多方互動的產 物。有位著名的大學教授在談到他年輕時在台北植物園裡的電影院,看過一部名叫《太陽浴血記》(Duel in the Sun,1946)的電影時,如此描述說:「「太陽浴血記」是一部西部武俠片,好萊塢一定拍了幾百部這種西部武俠片… …」。未曾看過這部老電影,但知道老牌好萊塢明星葛雷哥萊畢克和珍妮佛瓊斯何許人的台灣觀眾,如何想像他(她)們擔綱演出的「西部武俠片」? 這種電影類型的創意溝通方式,實在令人佩服。

      話說回來,即使經典香港「賀歲片」原貌重現,它和「正港台灣 賀歲片」《雞排英雄》還是有距離的。這種差異不足為怪,因為類型電影本來就是根植在社會文化中汲取養分,開花結果。《雞排英雄》是一部可以喚起台灣觀眾普 遍共鳴的大眾電影,它除了找到一種戲而不謔的角度去貼近台灣社會的多元脈動:政商的勾結,媒體的亂象,都巿開發的利益衝突,小人物的生存困境都得到應有的 發聲機會;最重要的也是它最動人之處在於,電影對人性善良面的用心刻畫,及對人類互助扶持的普世價值的誠意表現,相信正是這些元素的有效整合,讓帶著感動 的笑意離開電影院的觀眾,由衷地推薦他們的親友,一起分享同樣的樂趣和感動。

      最近連續兩年的春節檔本土電影,《艋舺》和《雞排英雄》,在 票房上的亮麗表現的確給觀眾打開了對台灣「賀歲片」的想像維度:前者在時間縱軸上探勘(解嚴前後的台灣地方幫派興衰簡史),後者朝空間軸線上伸展(電影最 後趕來情義相挺的夜巿自治會遍及全台各地)。新年伊始,作為台灣觀眾的我們衷心祝願,更多電影人可以在這片土地上,及時播種,勤於耕耘,相信來年將有更多 「正港台灣賀歲片」開枝散葉,果實纍纍,台灣電影揚眉「免」氣,為時不遠了。

(文 蕭明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雞排英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