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民心情】少了攤販街景,還是夜市嗎?

一個具在地生命力、有故事、有味道、有文化認同的「地方」

我們有美食的多元,卻看不見空間的多元。如果我們生活周遭的夜市文化祇有美食,那麼百貨公司美食地下街的空間形式就是夜市的將來。這種都更不過是空間美學化的過程而已:建築美學提升了,而忽略居住其中的生計、營造環境、政治能動性與地方文化認同。

文◎張維修(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都市研究的角度來看「雞排英 雄」,電影的劇情足以作為瞭解當前都市更新的入門材料。片中的「888」夜市因為被建商看上準備推動都市更新,而面臨迫遷的危機。片中有黑道介入、媒體被 置入行銷、攤商們集結起來自力救濟、小記者動員了各地夜市代表聲援,最後靠著阿嬤的四神湯,神奇地喚醒政客的良知,在關鍵時刻擋下了都市更新推土機。


這部賀歲電影為何在票房上大受歡迎?或許是因為劇情描寫大部分人生活的故事,精準的掌握情緒,把許多刻板印象放大變成笑中帶淚的故事。更進一步看,應該說這部電影的背景情節,結合了底層生活與都市變遷過程,抓住了市井小民對於當今城鄉空間再發展議題的集體心態。


導演葉天倫也說白了,把都更議題包裹進劇本中,是對於台灣各地有特色的都市地景在翻新改建的過程中喪失生命力,徒存現代建築冰冷遺體的現狀直接表達立場。 但真實世界的故事發展遠比電影複雜,猶如台北市古亭市場更新案牽扯到連公子的槍擊案,相關當事人的說法讓人霧裡看花,各種傳言和事件的發展,比電影劇本還 要不可思議。


不同意參與更新的攤商、住戶們,往往不問理由一律被扣上釘子戶的污名帽,建商也難以脫離祇追求利益的粗暴形象。而且以所有權為核心的利益分配制度,地主總 是被各個擊破,難以團結起來共同協商。加上台灣選舉的特殊文化,都市政策的民粹化也是共犯結構,例如一坪換一坪,容積加倍政策,利益加倍後,尤其容易激化 房地產資本與地主之間討價還價的張力,所以要期待官員與政客們良心發現,從而在制度或結構進行根本的改革,真的祇能高唱保庇保庇!
……〈全文未完〉

《詳細內容請看本期周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雞排英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